標題:中俄威脅下的美國核保護承諾 近期,美國政府宣布將明文承諾會用核武器保護日本,這一決定引發了廣泛關注。在當前中俄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的這一承諾無疑是對日本安全的重要保障。 首先,中俄兩國近年來在軍事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尤其是核武器方面,其威脅性不容忽視。美國作為日本的盟友,有責任確保日本的安全,而核武器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次,美國的這一承諾也有助于增強日本的信心。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日本面臨著來自周邊國家的壓力,美國的核保護承諾無疑會增強日本的信心,使其更加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然而,美國的這一承諾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一方面,核武器的使用具有極大的破壞性,一旦發生沖突,后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美國的這一承諾也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感。 總的來說,美國的核保護承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維護日本的安全,但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其潛在的風險和影響。在應對中俄威脅的過程中,各方應該通過對話和合作,尋求和平解決問題,避免沖突的發生。

參考以下文章來源:

又扯“中俄威脅”?“美國將明文承諾會用核武器保護日本”

“美承諾核保護日本,中俄威脅論再起” 日本 中國 美國 核武器 中俄 第1張

觀察者網

關注

確定不再關注此人嗎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21日報道,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美日兩國政府計劃起草首份包含核威懾在內的“延伸威懾”聯合文件,將包括美國承諾利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力量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的條款,雙方計劃在年內完成文件制定工作。

報道稱,本月晚些時候在東京召開的會議上,美日兩國外交和國防部門負責人將就該文件的內容方向進行磋商。報道還宣稱,在所謂“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核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希望通過書面形式闡述其政策不動搖,以加強威懾。

一段時間以來,美日加緊勾連,通過大幅強化軍事同盟,將地區沖突風險進一步推高,對于此類抱持冷戰思維,搞小集團政治的做法,中方表示堅決反對。

“美承諾核保護日本,中俄威脅論再起” 日本 中國 美國 核武器 中俄 第3張當地時間2024年4月10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白宮玫瑰園舉行新聞發布會。 視覺中國

《讀賣新聞》提到,美日兩國從2010年開始就“延伸威懾”議題舉行定期磋商。

報道援引日本政府有關人士的說法稱,在以往達成的共識的基礎上,此次聯合文件將明確闡述雙方對實現威懾的看法,計劃在年內完成文件制定工作。

“具體來說,該文件將包含美國決心通過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手段促進對日本周邊地區的威懾的內容。該文件預計將闡述日本面臨何種局勢時,美國會對第三國采取‘報復’措施,預計將闡述美國在和平時期和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的能力,以及相應措施的方向?!?/p>

《讀賣新聞》補充稱,出于安全考慮,美日聯合文件的細節預計不會對外公布,但制定文件這件事傾向于公開。日本和美國政府希望通過編寫一份明確規定“延伸威懾”政策的聯合文件,來對外展示美國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的意圖。

報道稱,由于美日“延伸威懾”的對話包含了有關軍事行動的敏感內容,此前一直沒有公開會談細節。不過,近年來,日方認為“向第三方展示日美正在密切溝通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因此公開了定期磋商的概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所謂“印太戰略”,拉攏地區國家搞“小圈子”,而日本正是美國推行該戰略的重要盟友。今年4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美并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雙方同意大幅升級《日美安保條約》,從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深化日美同盟,謀求兩國所謂“全球伙伴”關系。

4月11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問題時表示,美日不顧中方的嚴重關切,在臺灣、涉海等問題上對中方抹黑攻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有關方面提出嚴正交涉。美日關系不應針對他國或損害他國利益,不應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堅決反對抱持冷戰思維,搞小集團政治的做法,堅決反對制造和激化矛盾,損害他國戰略安全和利益的言行。

此外,針對日方近來頻頻炒作所謂“中國威脅”,于7月12日通過2024年版《防衛白皮書》,聲稱中國是日本“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并聲稱中俄聯合巡航是其重大關切事項。我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表示,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充滿了陳詞濫調,無非是拿中國說事,欺騙日本民眾,誤導國際社會,為其強軍擴武制造借口。我們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張曉剛強調,中方依據國際法、相關國內法開展正常的??栈顒诱敽侠?、無可非議。中俄防務合作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上,光明正大、坦坦蕩蕩,有利于維護國際地區和平穩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中方敦促日方深刻汲取歷史教訓,停止對華抹黑指責,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布于:上海